肇慶端硯

2021/06/29 17:44:53



肇慶,古時稱端州,漢朝設縣,宋朝始稱肇慶,位於廣東省的中部,屬於珠江三角洲,其土地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人口4百多萬人,有中國硯都之稱。


端硯文化是肇慶最具特色的文化。端硯位居中國四大名硯之首(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為中國硯文化的代表。端硯是結合歷史文化、雕刻藝術、書畫藝術與造型藝術於一體的觀賞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藝術品。


端硯開採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自唐代以來,前後有60多位皇帝與之結緣,端硯文化包括這些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留下與端硯有關的著作、詩詞、銘、品題等、以及為人津津樂道的傳說、故事、書畫等厚重的文化遺產。


端硯文化中,著名的梁氏與貢硯賜硯傳說,唐代某年,端州有位梁姓舉人赴京會試,適值考試那天京城突降大雪。應試者都被冰天雪地弄得束手無策,研磨的墨汁很快結冰,無法寫字,惟獨端州梁舉人用端硯研墨不結冰。孰料,梁舉人的墨很快用完了,想點水研墨,又發現水壺中的水已經結冰倒不出。情急之中對著端硯喃喃自語:端硯啊,都說汝是文房四寶之一,如今寶在何處? 誰知話音剛落,硯堂中出現一片水蒸氣。梁舉人絕路逢生,拼命向著硯堂"呵"氣,端硯助他做完試券,並考取了進士。自此,端硯 呵氣成墨以及 隆冬及寒,他硯常冰的佳話不脛而走,令端硯名揚海內外。貢硯、賜硯隨之盛行。


硯坑紫雲谷位於肇慶爛柯山西江羚羊峽峽口,流經於此的端溪是羚羊峽斧柯山中的一條山溪,怪石聳然,重岩疊翠,從南向北注入西江。更因聞名遠近的羚峽歸帆端州勝景和望夫石動人傳說,瀰漫著迷人的神奇色彩,給人無限的遐想。

在紫雲谷內能感受到1300多年來沉積下來的端硯文化底蘊。古人曾賦詩讚美端硯:割來青紫玉如坭,幾度經營日馭西,一自神君拂袖去,至今夢魂繞端溪。


端硯最出名的三大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都位於硯坑紫雲谷,在此產出的端石質地幼嫩純淨、細膩滋潤、堅實嚴密,製成的硯可呵氣研墨、發墨不損毫等特點。

正是肇慶獨特的自然地理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了肇慶端硯的輝煌。



作為文房四寶的筆、墨、紙、硯,在中國文化的傳播過程中啟著重要的作用。硯在文房四寶中最富有收藏價值,可謂四寶硯為首。正如古人所評價的:論文房四寶者,必云筆紙墨硯,惟筆不能耐久,所謂老不中書;紙置久則酥脆,難於使用;墨陳失去膠性,而晚於散碎,均難久蓄。惟硯性質堅固,傳萬藝而不配,歷劫而如常,故硯之為留千故而用存者。硯,不僅是文字傳播中使用的工具,更是精美的藝術品。


端硯已有1300多年歷史,為中華文房四寶之珍品。端硯以其實質細膩、嬌嫩、致密、發墨,石色豐富多彩,石品絢麗多姿,堪稱中國四大名硯之首。古人讚美它的質地細潤如玉,溫軟嫩而不滑,扣之無聲,儲水不耗,發墨而不損毫,久用鋒芒不退,無愧為硯中之寶。在國內外有著極高的聲譽。




端硯的朝代

端硯始於武德元年,唐代開始,藏硯者愛作銘文,硯銘便講求文采,硯形有箕形、龜形、屐形、多足等形制。


宋代注重石質,對色、紋產生極濃厚興趣,造型以樸素大方,實用雅觀,便於挪移,且輕且穩的抄手式為主。


明代更注重美石,講究硯質,造型更加豐富多樣,還出現隨形硯。硯面雕刻追求端莊厚重、紋飾簡潔、優雅精緻,其功能轉變為實用與藝術結合的工藝品,成為文人墨客的收藏品。


清代式制硯工藝之鼎盛時期,制硯側重於精雕細刻和線刻,注重雕刻手法交錯運用,在題材、立意、構圖、造型上講究因材施藝、因石構圖,圖案多種多樣。


當代硯台,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端硯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在傳承前人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各種工藝、手法、題材、形制等都有很大的突破。並因注重人才培養,湧現出以中國第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黎鏗為代表的一批優秀雕刻家。